7月出梅以后进入酷暑,晴天酷热难耐,雨天潮湿闷热。根据我省传染病发病季节特征,7月不仅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肠道疾病的好发季节,亦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好发季节,在此,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群众做好这些疾病预防,还要做好防暑降温和儿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工作。
健康提醒之一:注意饮食饮水卫生,谨防肠道传染病
7月仍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不洁饮水、饮食是引起感染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包括由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此提醒:集体单位食堂以及餐饮业应严格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食品操作卫生,防止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居民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品,做到食品烧熟煮透,隔夜餐务必回锅加热,在家里尽量不办或少办酒宴,谨防食物中毒。此外,我省沿海地区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小水产品的习惯,生吃小水产品极易引发肠道疾病,居民在食用鲜美的小水产品时注意一定要煮熟煮透。
健康提醒之二:注意野外防护,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在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山地和丘陵占70.4%,海拔、地理地貌、水系水利以及森林、植被、土壤、农作物生长等均为病原、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提供了相应的环境条件。该病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预防该病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在野外劳作或游玩时,可以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4.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健康提醒之三:注意防暑降温,预防高温中暑
中暑是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或死亡。高温、通风不畅、劳动强度过大是中暑的主要原因,过度疲劳和肥胖等易诱发中暑。7月温度上升,广大居民要重视防暑降温,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饮用含盐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