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三伏天,各地气温开始升高,白天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万物在这个时节旺盛生长的同时,空气中湿度也开始增加。炎热、酷暑、暴雨、湿气又成为了健康的威胁。
烈日炎炎或者热蒸湿重的天气,人们会感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其实,在三伏天里,运用一些养生方法调阴阳、养脏腑,可以使您全身宣畅通达,轻松自如度过炎暑。具体的养生方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
1.夏要养阳避炎热
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格外旺盛,人体阳气外发,阴伏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汗孔开疏,出汗较多,用来调节体温。由于人体阳气旺于外,若暑热过度,最先损害的就是阳气,因此,夏季养生首先是要避炎热。
盛夏紫外线强度大,进行室外工作和活动时,尽量避开烈日炽热的正午,携带一些凉茶,藿香正气水等清凉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外出提前半小时涂好防晒品,接触阳光时戴上太阳镜,撑防晒伞,以免紫外线灼伤。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要午休,以避开高温,消除疲劳。
下午人体的阳气渐渐收敛,因此下午的工作时间宜延迟,强度不宜过大,工作之间要到阴凉地方休息,保养阳气。此外,夏季身体消耗的能量增多,出汗也多了起来。出汗时如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身体产生高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为口渴,全身乏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抽搐甚至昏迷。因此,大汗淋漓后,应饮用淡盐水,且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宜。
2.饮食要清淡少生冷
夏季饮食养生应以清淡为原则,以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在菜肴中加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增进食欲,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平时应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根据自身体质吃一些有利于补充水分的蔬菜,如黄瓜,冬瓜,南瓜,丝瓜,番茄,胡萝卜,土豆,蘑菇,黑木耳,银耳等;乌梅,桑葚,山楂,葡萄,草莓,菠萝,芒果,猕猴桃等生津止渴的水果也可常吃。荤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和肉类。六月的天气刚开始炎热,身体会觉得比酷暑时更难耐,有些人喜欢吃生冷食物,这种外热内冷很容易让胃肠受凉,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所以,吃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
3.养心还要重“养神”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五脏,心与夏季相应,心脏主血脉,主神,与血液运行和血管以及精神情志密切联系,并司属汗液。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心火亢盛,容易产生急躁,倦烦的情绪,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出发,“躁”宜“清”之,夏季要保持清静愉快的心境,切忌发怒,使人体气机通畅,顺应自然。
正如嵇康《养生论》中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心的原则,很有参考价值。这就是说夏季养心,重要的是养“心神”。尽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预防懈怠厌倦,恼怒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做到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这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乐观的性格。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动,既可开阔心境,又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夏季运动要适度
夏季要适量进行活动,使体内的阳气,如同夏日之物候向外宣通发泄,有利于身体气血运行,保持健康的体魄。
但也因为夏季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氧耗量大,运动时最好要控制好强度,不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以防止疾病的产生。夏季运动的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庭院,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还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度假。运动时不宜佩戴金属首饰,某些金属装饰品在遇汗水时,所接触的皮肤可能会有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因为饮料中的糖精及电解质会对肠胃产生不良刺激,更不应饮酒,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水,但一次性摄入的水分夜不宜多,以免产生饱胀等不适感。运动之后的饮食要注意补充因运动消耗的能量,应适当吃些鸡鸭鱼类,蛋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满足人体需要。运动后不要立即吹电扇,空调或洗冷水澡,这样只会让你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出,还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痛等不适。游泳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夏季运动项目,除注意安全以外,游泳不宜在过饱或饥饿时进行,一次游泳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3小时,以免因为消耗能量过多而产生疲劳。